電話查詢:2756 2253
更多聯絡資料

牧者心聲

宿命VS使命

於 2025年10月04日 發佈自 林曼蓮姑娘

在充滿不確定與挑戰的今日,許多人常將自身的困境歸咎於原生家庭、社會不公或命運的捉弄。這種「宿命論」式的思維,仿佛一道無形的枷鎖,讓人陷入無力與絕望。然而,早在兩千多年前,被擄至巴比倫的以色列人也曾發出類似的哀歎:「父親吃了酸葡萄,兒子的牙酸倒了。」(結18:2)他們將國破家亡的苦難歸罪於祖先的悖逆,卻忽略了自身的責任。而上帝透過先知以西結發出的宣告:不但打破了宿命的迷思,更為今日的我們帶來重要的啟示。

 

以西結書第18章的核心是闡述個人責任的真理。上帝明確否定代代相承的罪罰觀:「惟有犯罪的,他必死亡。兒子必不擔當父親的罪孽,父親也不擔當兒子的罪孽。」(結18:20)這並非否定家庭影響或歷史因素,而是強調每個人在上帝面前都是獨立的個體,須為自己的選擇負責。今日,我們同樣需要掙脫「原生家庭決定論」或「社會宿命論」的捆綁,不再以受害者的心態逃避責任,而是勇敢面對自己的人生。

 

本章中,上帝反復強調一個充滿希望的真理:惡人若回頭離惡行義,就必存活(結18:21-23);義人若轉而行惡,也必因罪滅亡(結18:24)。這打破了「一次失敗定終身」的絕望,也警告了「一次成功保平安」的驕傲。上帝說:「我不喜悅惡人死亡,惟喜悅惡人轉離所行的道而活。」(結18:23)這意味著無論過去如何失敗,悔改之門永遠敞開。對於深陷癮症、人際關係破裂或信仰軟弱的人,這是一個重獲新生的應許。

 

上帝最後的呼籲尤為震撼:「你們要將所犯的一切罪過盡行拋棄,自作一個新心和新靈……你們何必死亡呢?」(結18:31-32)這不是靠自我努力就能完成的使命,而是需要上帝恩典的介入。正如希伯來書提到基督帶來的新約(來8:10),聖靈使我們有能力脫離罪的轄制,活出自由的生命。今日,這呼召同樣臨到我們,告別舊我,擁抱在基督裡的新身份。

 

以西結書18章的思想,與現代社會宣導的「個人尊嚴」與「責任倫理」高度契合。它反對以集體之名逃避責任(如種族歧視、家族詛咒),也拒絕以環境為藉口推諉過錯。這一章提醒我們:既要承認歷史與環境的影響,更要肯定人有能力選擇善與義。更重要的是,它指向福音的核心——每個人都需要悔改,也都能因信靠基督而成為新造的人(林後5:17)。


以西結書第18章是一篇關於自由與希望的宣言。它告訴我們:你的過去不能定義你的未來,你的家庭不能決定你的命運。在上帝的公義與憐憫中,每個人都有改寫生命故事的機會。今日,你是否願意回應那份穿越時空的呼召?拋棄宿命的枷鎖,擁抱那位賜新心新靈的神,活出負責任、有使命的人生。因為祂的應許從未改變:「你們何必死亡呢?」


最後更新日期: 2025年10月03日 14:49

返回

其他日子文章


搜尋